推进“以竹代塑”治理白色污染的好“竹”意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加快“以竹代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与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基本的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让人们对“以竹代塑”有了更多期待。代替塑料的为什么是竹材?“以竹代塑”离我们还有多远?记者就此进行了调查。(11月12日新华网)
我国早在2008年6月就开始实行“限塑令”。在此之前,我国城镇和乡村居民每天买菜要用掉10亿个塑料袋,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一度超过20%。“限塑令”实行之后,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增速下降到3%以内,主要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袋使用量年均减少20万吨。塑料制品使用量在减少,但规模依然庞大。特别是,随着外卖餐饮和快递行业的迅速发展,治理“塑料污染”形势严峻。随着塑料污染日益成为威胁全球环境的明显问题,寻找更合适的塑料替代材料成为紧迫课题。
作为生物降解材料的一员,竹材固碳能力突出,生长速度快,是理想的绿色可持续材料。基于此,2022年,我国与国际竹藤组织联合倡仪,并启动“以竹代塑”全球行动计划,以有效治理塑料污染。特别是,近日我国启动“以竹代塑”三年行动,到2025年,初步建立“以竹代塑”产业体系,逐步提升产品质量、产品品种类型、产业规模、综合效益,重点产品市场占有率得到非常明显提高。与2022年相比,“以竹代塑”基本的产品综合附加值提高20%以上,竹材综合利用率提高20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实行“以竹代塑”,着先必须大力“禁塑”。应将“禁塑”上升为地方性法规,逐步扩大立法范围和“禁塑”的内容,制定“禁塑”目录,并保持相关信息公开透明。同时,有关部门应形成合力,全力推进。比如,环保部门应一律叫停生产不可降解塑料袋的企业,停止此类项目的审批,从源头上控制“白色污染”的产生;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大对生产、销售环节的监禁力度,对重点环节和流通领域保持高压严管态势,加大处罚力度并提高违法成本。特别是,在实施“禁塑”的同时,加快“以竹代塑”产品的研发、生产和供应,满足市场需求。
可见,推进“以竹代塑”,是治理白色污染的好“竹”意。竹子作为绿色、低碳、可降解的生物质材料,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竹资源丰富,产业高质量发展潜力巨大。有竹子837种、面积756万公顷,年产竹材1.5亿吨,现有竹加工公司1万多家,竹产业产值4153亿元,到2035年中国竹产业总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这就要求,启动“以竹代塑”,我国不妨先行一步,在整个世界做出表率。首先,应逐步提升竹产品的技术工艺,建立严格的生产标准,提高竹产品的工艺水平、产品性能和品质,克服其稳定性、耐疲劳等方面的问题,并且要创新更多“以竹代塑”产品。“以竹代塑”为生态产品找到了转换机制,拓展了价值实现途径,创造出极大的市场机遇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