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发科技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报告期内,作为全球最大的化工新材料生产和消费国,我国新材料行业正处于产业体系优化、高端新材料不断突破的战略机遇期。新能源、新基建、5G通信、人工智能、VR/AR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的快速地发展,为公司持续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带来新机遇。但是,受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理政治学动荡,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构加速,以及供需失衡导致的石化行业效益全面下滑的影响,公司绿色石化板块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
报告期内,公司有效应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围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学技术创新,提升一体化产业链优势,积极做出响应国家的“双碳”战略,以及依托全球领先的应用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为全球客户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新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了营业收入和市场占有率的稳步提升,其中营业收入479.41亿元,同比增长18.63%。
报告期内,公司加大力度拓展国外市场,深化全球战略布局,优化全球供应链体系,有效提升了全球化运营能力。美国金发、欧洲金发、印度金发、马来西亚金发等海外基地经营成果显著,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实现产成品销量18.03万吨,同比增长14.04%。
报告期内,公司改性塑料“整体解决方案”及“全球化服务”竞争优势凸显,抢抓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动力电池、光伏、储能等新兴行业快速地增长机遇,多维举措抢占市场,公司的车用材料、电子电工材料、消费电子材料、环保高性能再生塑料等材料销量增速均高于所属下业增幅。公司改性塑料板块销量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产成品销量211.25万吨,同比增长19.88%;营业收入269.66亿元,同比增长5.14%。
1、车用材料:主要车用材料全球销量96.70万吨,同比增长28.74%。
经营情况:①持续深化客户战略合作,抢占新兴市场先机。公司以“材料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的模式深化客户战略合作,不停地改进革新迭代新能源车轻量化、智能化、差异化等材料解决方案。公司车用材料在国内和印度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稳居第一,在东南亚、欧美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②持续推动产品革新,引领行业创新。公司研发的高透光可喷涂聚丙烯新型材料,满足了新能源车的“美学设计”需求,实现全球首例“一体式发光前脸”量产应用。公司研发的电池包上盖PPE注塑方案,荣获中国汽车零部件2023年年度贡献奖(铃轩奖)。③布局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加快技术迭代。公司持续加大材料卡片数据的研发投入,积极开展车用材料数字化和智能化基本的建设,缩短材料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加快技术升级迭代。
2、家电材料:主要家电材料全球销量40.06万吨,同比增长14.46%。
经营情况:升级新材料方案,满足消费新趋势。公司一直在升级高强度、高流动性、薄壁化、免喷涂等家电材料解决方案,优化产品结构,满足家电消费高端化、智能化、家居融合化等新趋势。
3、电子电工材料:主要电子电工(含电动工具)材料全球销量30.48万吨,同比增长20.47%。
经营情况:①突破技术瓶颈,升级产品性能。公司研发的具有更高经常使用温度的PBT、PA等阻燃材料,满足了行业对高电流、高电压和高温升的要求,大范围的应用于继电器和连接器等行业。②创新绿色产品,落实低碳战略。公司研发的物理回收尼龙材料和生物基尼龙材料,大大降低了产品碳排放,获得电子电工主要客户的高度认可。
4、新能源材料:主要新能源材料全球销量6.48万吨,同比增长13.88%。
经营情况:①动力电池产业。企业来提供的高性价比动力电池PACK系统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已实现对国内头部企业的供货,市场占有率得到持续提升;公司研发的高绝缘耐压、高耐电解液等高性能材料,在电芯极、热管理等核心部件上实现了批量应用。②光伏产业。公司研发的高可靠性改性PPE、PA等光伏专用材料,满足了光伏行业轻量化及降本的需求,在光伏支架、光伏逆变器等核心部件取得了重大的应用突破。③储能产业。公司与头部客户合作研发的高性能材料解决方案,在储能PACK包实现大批量供货。公司研发的低翘曲、低蠕变、超高的性价比材料,在液流电池、固态电池等核心部件上得到推广使用。
5、消费电子材料:主要消费电子材料全球销量7.35万吨,同比增长20.10%。
经营情况:①紧盯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坚持原创技术迭代。公司研发的高耐热、高流动、高尺寸稳定性LCP材料,在AI硬件热管理系统上得到应用,并成为该细分行业的主力供应商;公司研发的特殊光透PMMA、PC材料和高耐磨自润滑POM合金材料,满足了智能人形机器人信号传输稳定和关节部件耐磨的要求。②参与产品前期设计,提升材料美学性能。公司研发的斑点、流纹等创新型视觉外观美学材料,满足了花了钱的人产品“高颜值”的要求。
6、环保高性能再生塑料:主要环保高性能再生材料全球销量26.61万吨,同比增长40.79%。
经营情况:①建设全国性回收网络,打造循环经济全链条生态。公司建设覆盖全国的废旧塑料回收网络,掌握从城市、海洋、工业等多来源、多品类废旧塑料回收解决能力,加强完善废旧塑料回收—前处理—再利用全链条生产技术实现了废旧塑料的高质回收。②布局海外回收基地,搭建全球回收体系。公司加快了欧美等海外基地回收前解决能力的建设,在全球构建本地化的回收利用体系。③提供全方位绿色综合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公司积极与汽车、家电、电子电工、消费电子和包装等领域的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废旧塑料回收、全生命周期管理和低碳材料综合解决方案上展开战略合作,一同推动行业内再生材料的应用,协助客户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公司打通了“丙烷-丙烯-聚丙烯树脂-改性聚丙烯”和“丙烷-丙烯-丙烯腈-ABS树脂-改性ABS”产业链,保障了核心原料供应安全和品质稳定;同时,公司研发了高端玩具、箱包等行业专用材料,提升了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1、宁波金发:主要产成品实现营业收入39.65亿元,同比增长27.61%。其中,聚丙烯产品销量15.46万吨。
经营情况:①产业链一体化实现贯通,增强抗风险能力。公司PP装置成功开车,实现了“丙烷-丙烯-聚丙烯树脂-改性聚丙烯”的全产业链贯通,增强了公司的抗风险能力,公司减亏增效空间提升。②发力氢能领域,打造业绩增长点。公司8,000万立方/年的PSA氢气提纯装置及配套的下游充装项目顺利投产,成为公司利润新增长点。③突破关键技术,打破进口依赖。公司研发的医疗级与光学级COC材料,克服了国内重点应用领域“卡脖子”材料的技术难题。报告期内,公司自主研发的COC中试装置已成功投产。④换剂检修,优化生产。公司丙烷脱氢装置换剂检修后,生产负荷提升约15%,有效提升了装置的运行效率。
2、辽宁金发:主要产成品实现营业收入63.01亿元。其中,ABS产品销量50.48万吨。
经营情况:①装置调试,产能爬坡。公司新装置投产后,运行均处于爬坡阶段,尚未完全稳定运行,生产效率没有到达预期,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整体盈利。②技改提效,产能受限。为实现用户定制化产品需求,公司对部分装置设备做了优化和改进,导致生产产能受限,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增加经营成本。③聚焦行业客户的真实需求,研发定制化新产品。结合下游产品的差异化应用场景,公司研发的各类ABS专用材料,应用于头盔、箱包、火机、玩具等产品,获得行业客户的广泛认可。
报告期内,公司产品应用领域持续拓展,产能布局成效卓著,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行业地位进一步巩固。新材料板块实现产成品销量17.81万吨,同比增长45.03%。
1、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基本的产品销量14.42万吨,同比增长46.40%。
经营情况:①开发新产品、开拓新领域。公司研发了PBS、PBAT和PLA等多种新产品,满足了市场多方位需求,实现市场占有率的大幅度的提高,巩固了公司在行业内的领头羊。②构筑前瞻性研究,推进产业链延伸。公司布局生物基单体及生物基材料技术探讨研究与产业化建设,稳步推进年产1万吨生物基BDO项目建设。
经营情况:①紧跟行业趋势,拓展应用场景。公司研发的新一代高耐热低翘曲无卤阻燃PA10T和高流动低翘曲LCP,大范围的应用于新型存储和运算类连接器上;公司研发的高性能PEEK,在汽车、家电、电子电气和机械等领域的高耐热绝缘和耐摩擦磨损部件上实现批量使用;公司研发的医用级和食品级PPSU和PES,成功应用于医疗器械、食品接触和饮用水接触等领域。②追踪前沿技术,提升应用转化。公司稳步推进LCP薄膜在柔性覆铜板领域的应用验证,并积极地推进挤出级LCP树脂在高强度纤维上的应用。③积极扩充产能,满足市场需求。公司年产0.6万吨PPSU/PES合成树脂项目按计划推进,计划于2024年6月投产;年产1.5万吨LCP合成树脂项目按进度建设中,计划于2024年12月逐步投产。
3、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基本的产品实现营业收入2.38亿元,同比增长50.63%。
经营情况:①公司研发的不同抗冲等级及抗穿刺性能的动力电池包底护板材料,解决了多材质复合的界面粘结性能问题,实现了差异化的定制产品供货。②公司研发的连续碳纤维增强工程塑料复合材料、连续增强PP复合材料等产品,解决了产品轻量化、高强度等技术难题,在工业级无人机、光伏、冷链物流车等多个行业实现了高速增长。
经营情况:①灵活调整生产计划,积极地推进工艺改造。公司结合市场需求,主动调整生产负荷,大大降低产品库存。同时,公司推动能源结构和工艺技术的优化,降低了公司经营成本。②工业防护与医疗防护并重,聚焦海外市场。公司实施“工业防护”与“医疗防护”双线发展的策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为未来的稳定增长打下基础。
化工新材料大范围的应用于国民经济的众多领域,已成为中国材料工业体系中需求量开始上涨最快的领域之一。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新材料专委会统计,预计到2025年,国内化工新材料市场规模将超过2万亿元,消费量超过5,700万吨。
伴随国家“双碳政策”的落实和环保要求的进一步趋严,生物基材料因环境友善、低碳排放、综合成本优势等因素,有望逐步开启大规模应用。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到2030年,全球生物基化工产品占比有望达到35%。
国际贸易环境在“本地化供应”、“友岸外包”的趋势下,一方面,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部分化工新材料有望加速实现国产替代;另一方面,也要求国内化工新材料企业积极“走出去”,提供属地化服务,热情参加国际竞争。
从长期来看,国家全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加快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起的产业崛起。在此背景下,化工新材料领域将进入高速成长阶段,“更高性能”、“更强功能”、“更高质量”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趋势。“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和“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将成为未来业务模式的重要支撑,进一步加速行业整合。
金发科技的主营业务为化工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基本的产品包括改性塑料、环保高性能再生塑料、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特种工程塑料、碳纤维及复合材料、轻烃及氢能源、聚丙烯树脂、苯乙烯类树脂和医疗健康高分子材料产品等9大类。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汽车、家电、电子电工、通讯电子、新基建、新能源、现代农业、现代物流、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医疗健康等行业,并与众多国内外有名的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目前,公司是全球化工新材料行业产品品种类型最为齐全的企业之一,同时是全球顶级规模、产品品种类型最为齐全的改性塑料生产企业。在完全生物降解塑料、特种工程塑料和碳纤维及复合材料领域,公司的产品技术及产品质量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公司围绕高分子材料,已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产业协同优势逐步凸显,实现了从单一改性塑料到多品种化工新材料的升级,产品结构不断向产业高端和高的附加价值的方向延伸。
化工新材料因客户和市场需求各异,涉及的材料种类非常之多,不一样的产品的性能差异较大,产品的选择和加工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相关知识,因此公司的业务模式是通过全球领先的研发技术平台和合理地布局的全球营销网络,为各行业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定制化材料整体解决方案。
主要是通过与国内外行业领先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大力推进原材料国产化,综合运用集中采购、远期合同采购、全球采购、长约采购等多种采购模式,保障原料稳定、安全的供应。
主要为“以销定产”方式,即由客户提出产品性能和功能要求等订单需求,公司依据市场行情、原料和产品库存以及装置状况等情况,组织产品生产、检验和交付。
主要以市场趋势和客户需求为导向,通过全球领先的技术研发平台和合理布局的全球营销网络,为客户提供高性价比的定制化材料整体解决方案。同时,由于定制化材料整体解决方案涉及的材料种类繁多,不同产品的性能差异较大,产品的选择和加工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因此,公司在销售产品的同时还需要对下游客户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服务,这一业务特点决定了本公司以直销为主的销售模式。
公司基于“蛋糕理论”打造价值共享体系,先后推出股票期权、员工持股计划和限制性股票等,持续推行“以业绩为导向”的岗位目标责任制,激励员工砥砺奋进、创造效益,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赢。
公司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和凝聚了大批优秀人才,以适应公司发展的各个阶段。截至本报告期末,公司拥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46人,博士167名。
公司秉承“自主创新、技术领先、产品卓越”的研发理念,打造“13551”研发体系(1个中央研究院、3个国际研发中心、5个分技术中心、5个化工新材料孵化基地和1个国家产业创新中心),逐步形成行业研究、技术研究、产品研究三轮驱动的研发平台。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共计6036件,其中包含4394件发明专利,761件实用新型,35件外观设计,552件PCT,294件国外专利,已获得的各类专利数量在国内制造业企业中处于顶尖水平。
公司秉承“订单就是命令,合同就是老大”的经营理念,围绕客户需求打造全球协同的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区域、大客户、行业三位一体的营销体系。
公司致力打造高效的供应链管理体系,与上游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原材料供应质量、交期、价格综合优势明显,实现了全球产供销一体化协同。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高度关注质量保障,秉承“标准立企、质量强企、客户至上”的质量理念,在卓越绩效模式框架基础上,将ISO9001、IATF16949、ISO14001、ISO45001、IEC、ISO/IEC17025、ISO50001、ISO10012等管理体系有机结合,形成具有金发特色的“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刚柔共混质量管理模式”,助力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
金发科技在全国塑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61/SC9/WG27、ISO/TC330等多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担任重要角色。公司牵头和参与起草发布的国际标准9项,主持/参与制修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180余项。公司获得国家标准创新贡献奖三等奖,并出版了两版《改性塑料标准手册》。
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479.41亿元,同比增长18.63%,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17亿元,同比下降84.1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98亿元,同比下降85.20%,基本每股收益为0.1190元,同比下降84.50%,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93%,同比下降10.74个百分点。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4.06亿元,公司资产总额为615.75亿元,负债总额为436.60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总计163.49亿元。
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行业格局、下游应用的发展与变化,改性塑料行业的技术应用和产业格局发展呈现以下趋势:
改性塑料作为需求驱动型行业,其技术升级与生产规模的变化与下游需求变化紧密相关。近年来,改性塑料的主要应用领域,如汽车、家电、电子电气等,迎来了重要的技术迭代,下业新的需求,促进了改性塑料行业的技术进步及规模增长。同时,国内企业通过对轻量化、功能化、高性能产品、低碳环保材料的研究与开发,正逐步打破国外的技术垄断,产品技术、质量逐步接近国外先进水平。此外,伴随市场竞争,改性塑料及其下业的需求呈现出向头部企业集中的态势。随着改性塑料企业的全面增值服务、材料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增强、聚合改性一体化模式对制造流程的整合优化,国内改性塑料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力也有望持续增强。
改性塑料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电子电气、新能源等领域,其中,汽车和家电是改性塑料最重要的应用行业。改性塑料凭借其轻量化、耐腐蚀、阻燃性、耐热性、绝缘等性能,在电子和通信、医疗健康、轨道交通、家居建材、航空航天等领域均有广泛的应用。随着工业4.0的发展,智能化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并随着产品性能的提升,进一步提升改性塑料行业的市场占有率。
根据PoarisMarketResearch数据,2023年全球消费后再生塑料市场价值约110.9亿美元,至2032年,全球消费后再生塑料市场规模将达到273.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0.6%。此外,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相关报告,目前我国再生塑料行业呈现高端产品供应不足、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局面,稳定的供应链能力和技术壁垒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因素,能生产出理化性能高、纯净度高并满足高端应用领域使用标准的再生塑料企业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①PDH行业发展趋势:丙烷脱氢行业产能持续增长,竞争趋于激烈,对装置的精细化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耦合情况、氢气等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水平,将对PDH装置竞争力产生决定性影响。同时下业产能同步爆发,对丙烯消费市场形成支撑,随着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丙烷脱氢行业有望实现更好的发展。
②聚丙烯行业发展趋势:聚丙烯的消费结构发生变化,从传统领域向更广泛、更高端、更个性化的方向进行转变。随着产能的扩张,中国聚丙烯行业自给率得以提升,但基于技术壁垒,多种高端聚丙烯系列,如高熔体强度聚丙烯、抗虎皮纹聚丙烯、低收缩率聚丙烯、超低模量聚丙烯等,仍然依赖于进口。
③ABS行业发展趋势:ABS行业逐步进入成熟期,行业供需逐步由供不应求转为供求平衡,但下游需求更加高端化和定制化,对专用ABS需求量增加明显。此外,国外需求逐步恢复,ABS产品出口空间将越来越大。
PBAT主要应用于下游降解包装领域中商超购物袋、茶饮包装和地膜等。根据隆众资讯数据,2023年,国内PBAT产能达到138.1万吨,居全球首位。但随着产能集中投放以及下游需求疲软,行业整体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在高成本的影响下,PBAT生产企业或面临亏损。
展望2024年,随着经济环境的持续改善和政策的逐步实施,降解材料产业的发展速度有望加快。
受国际贸易摩擦等的影响,特种工程塑料产业链国产化替代步伐加快。消费电子和服务器等需求逐渐复苏,低压电器、继电器、电机等其它电子电气需求稳中向好,绿色照明渗透率持续增长;新能源和电动汽车出口增长迅猛,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化发展势头良好;因而,特种工程塑料的增长潜力巨大。总之,在国内新基建、新能源、高频通讯和LED照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带动下,特种工程塑料将会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快速增长,复合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根据GrandViewResearch于2021年12月发布的市场分析报告,至2025年预计约64%的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应用在乘用车上,市场规模将达到2.32万吨,1.25亿美金。同时依据市场调研和评估,2024年相对于2023年,复合材料的需求量预计会有30%左右的增长。
2023年中国工业防护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其中高要求、高端和特种工业防护装备长期被国外巨头垄断。材料的高性能以及可持续性将是工业防护产品材料发展的一个关键方向。环保材料的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产品的回收再利用,这些都是行业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全球一次性塑料生物实验耗材市场在2025年将增长至175.9亿美元,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达到238.1亿美元。2025年,中国一次性高分子生物实验耗材市场规模将达274.6亿元人民币。
公司坚持“强化中间,夯实两端,创新引领,跨越发展”的千亿战略发展方针,致力于打造一流的研发、营销、供应和制造平台,成为全球倍受推崇的新材料企业,为国家战略性材料提供保障和支撑。
强化中间、夯实两端是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创新引领是公司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跨越发展是公司业务发展核心目标。
做强改性塑料板块业务,落实国内外研发、营销、制造协同部署,进一步优化海外基地布局,稳健提升市场占有率;推动产品线强企业缔结深度合作,逐步提高中高端材料的市场占有率;紧跟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发展趋势,推进围绕环保再生材料的全生命周期能力建设,助力国家双碳目标的达成。
做大新材料板块业务,将领先的合成技术工艺与丰富的改性技术经验相结合,充分降低成本、拓宽应用。在生物基材料方面,加强生物基材料的研究和布局,使完全生物降解材料产能充分提升,突破膜、袋、刀、叉、勺、管等常规市场;在特种工程材料方面,持续进行新产品研究和产品应用研究,使特种工程塑料深植新基建、新能源汽车、5G通信等新兴产业链;在复合材料方面,持续加强市场拓展和内部流程优化,提升竞争力,使碳纤维及复合材料与改性塑料形成差异化互补。
夯实两端:充分发挥高分子材料业务的支柱作用和抗风险能力,引导上下游业务板块良性发展,促成全产业链协同。
针对上游绿色石化板块,公司已建成“丙烷-丙烯-聚丙烯树脂-改性聚丙烯”和“丙烷-丙烯-丙烯腈-ABS树脂-改性ABS”产业链,将持续加强技术创新以及与改性塑料板块的协同创新,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
针对下游医疗健康板块,持续推动熔喷布、口罩、手套等医疗耗材业务和工业防护业务发展,加大生物材料医疗应用研究,致力高附加值医用材料和防护用品的开发。
技术创新:不断深化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和行业研究三位一体协作的研发体系,持续强化研发平台能力建设,通过技术创新为产业链协同赋能,为公司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
营销创新:围绕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理念打造全球协同的营销网络,持续优化区域、客户、行业三位一体的客户服务体系,通过行业开发、大客户牵引为区域运营赋能。
运营创新:通过整合平台资源和数字化转型,实现统筹管理、专业协同,提高运营效率,提升管理质量,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跨越发展:聚焦千亿产值的宏伟目标,统筹改性塑料、新材料、绿色石化、医疗健康四大业务板块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在改性塑料板块实现800亿元/年的产值;在新材料板块实现300亿元/年的产值;在绿色石化板块实现400亿元/年的产值;在医疗健康板块实现100亿元/年的产值。
2024年,公司将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赋能高质量持续发展”为管理主题。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业务构成,刷新增长动力,深化业务板块协同,挖掘利润增长点,努力实现“营销向市场要利润,技术向创新要利润,运营向效率要利润”的全面增长目标。
①加强营销强度、深度、广度,提升市场占有率。公司将强化行业存量和增量市场的开拓能力,提升公司全球行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公司将进一步强化大客户合作深度,提升全球大客户,特别是全球500强大客户的占有率。
②市场拉动转向技术驱动,提升可持续盈利能力。围绕客户的真实需求与技术发展,做深做实RDS(R技术研究-D产品部-S技术行业),提升协同作战能力;聚焦新技术、新产品、新领域,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竞争力;加强石化改性一体化协同,强化全链条回收处理技术平台能力建设,提高公司整体盈利能力。
③加强海外本土化供应和服务能力,提升全球竞争力。公司将加快越南、波兰、墨西哥海外产能建设,充分发挥在全球市场积累的改性塑料行业先进经验优势,进一步抢占海外市场制高点。
①积极推进聚丙烯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加强上下游一体化协同。公司将确保聚丙烯装置平稳运行,加强“丙烷-丙烯-聚丙烯-改性聚丙烯”产业链协同,优化产品质量,提升管理效益。
②开发差异化产品,优化产品结构。公司将持续开发均聚、共聚、抗冲聚丙烯等差异化产品,并根据市场需求,积极研发聚合端微调整、微改性的差异化产品。
①聚焦提质增效,提升装置“安稳长满优”运行水平。公司将通过落实装置技改技措,降本增效;通过能源平衡建设,节能降耗。
②提升专用料产销比例,积极开拓高端产品。公司将依托改性塑料板块技术、营销以及供应链平台优势,根据各细分市场需求,积极提高专用材料产销比例。
①在市场维度,公司将全力打造“绿”赛道的营销铁军,凭借行业领先优势,坚持“以销定产,抢占市场”策略,实现满产满销目标;深化板块协同,积极推进新兴应用终端的拓展,提高差异化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增长。
②在技术维度,依托从单体-树脂-改性的产业链布局,公司将持续夯实研发技术能力,推进技术沉淀与创新,加快生物基项目投产,完善产品战略布局。
①突破聚合新技术,快速孵化新品种。公司将加大对新型长碳链聚酰胺、透明聚酰胺、聚酰胺弹性体、高耐热透明聚酯、超高耐热LCP、热塑性聚酰亚胺和空心纤维膜PES树脂等新产品关键聚合技术的研发力度,快速培育新品种;公司将加快打通LCP薄膜等深加工产品的产业链,打破国内依赖进口的局面,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②加速产能建设,优化产品布局。公司已具备年产2.1万吨PA10T/PA6T合成树脂能力,年产0.6万吨PPSU/PES树脂聚合装置预计将于2024年6月投产,年产1.5万吨LCP合成树脂项目按计划建设中,年产0.5万吨长碳链聚酰胺等特种聚酰胺项目将于近期启动,为后续放量增长打下产能基础。
③深度拓展产品应用,开发新行业新客户。公司将深耕电子连接器、LED照明和显示、燃油车零部件、低压电器、继电器、电机等传统应用领域,稳步扩大市场份额;同时,在新基建、新能源、电动汽车、高频通讯和健康生活等领域,将深度拓展半芳香聚酰胺、LCP和PPSU/PES等产品的创新应用;强化海外市场拓展,实现快速增长。
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公司将积极拓展复合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周边及双极板、无人机等行业的应用研究,持续打造蜂窝板、钢塑复合板、内衬板等拳头产品,加大制程自动化投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不断提升产品盈利能力。
①加强营销协同管理,提高市场占用率。公司将依托集团营销平台加大营销协同管理,集中优势资源,围绕公司上下游核心客户和核心区域,为客户提供全套防护解决方案。
②持续开发新产品,提升附加值。公司将以医用高分子为核心加快新品开发,稳步推进医用耗材、个人防护用品、非织品和IVD领域等关键项目,深入开展新项目开发与孵化,为客户提供高价值的产品。
③持续优化工艺,降本增效。公司将在能源优化、配方优化、工艺优化、人员效率提升等方面持续降本,提升盈利能力。
化工新材料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的众多领域中,成为我国化工体系中市场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国际环境愈发复杂多变,地缘政治、国内政策调整等使得我国经济呈现波动性,经济波动将会对公司产品下游需求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公司经营业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①在战略布局方面,公司将继续提升四大板块的经营质量,并加快海外基地建设和加强海外人才布局。②在产品研发方面,公司将依托领先的技术创新平台、全球一体化的营销平台以及供应链平台,坚持差异化的产品策略,持续研发新产品、优化产能结构,为客户提供更高性价比的材料解决方案,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③在运营管理方面,公司将加强运营能力提升,通过全球化经营管理推动降本增效,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
原材料的价格波动、供需不平衡、品质不稳定,将会给公司的短期盈利和生产保障带来压力。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①与上游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加强对原材料的采购管理,大力推进原材料本土化;②合理规划原材料的库存储备,保障原料稳定、安全的供应;③综合运用集中采购、战略采购等多种采购模式,并结合公司绿色石化上下游一体化协同优势,研发出高端品种、特殊品种的聚丙烯、ABS等产品,平抑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④持续提升工艺制造水平,优化产品结构,有效降低原材料价格波动所带来的经营风险。
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是化工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和可持续发展之基,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其生产过程中面临的环境保护与安全生产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新形势下,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要求的不断提高,给化工行业安全生产带来的挑战性进一步增大。公司产品包含石化产品、改性塑料、新材料和医疗健康防护用品等,由于其行业特性,均可能存在安全和环保问题。在生产过程中,如存在管理不当、操作失误或设备故障等问题,可能出现安全生产事故,将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在环境治理、环保设备及技术投入上预计会有所增加,这也会给经营带来一定的成本压力。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①践行“安全是生存之本”企业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坚持不懈落实国务院十五条硬措施;②执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以“精益制造、预防污染、安全健康、持续发展”的综合方针为指导思想,高度重视安全环保工作,落实安全环保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环保设施投入,加强设备日常运维管理;③强化能源管控力度,严抓“三违”管理,持续提升“三废”处理能力,积极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
公司近年来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外汇管理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导致市场利率、汇率的波动,使公司在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上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①实时关注汇率变动情况,主动采用银行或金融机构提供的外汇避险工具,有效规避和防范汇率风险;②在签署外贸合同时,积极争取选用有利计价货币,增加跨境人民币使用,并附加“货币保值”、“汇兑风险共担”等风控条款,有效降低汇兑损失;③运用远期结售汇等工具有计划开展外汇套期保值业务,最大程度防范汇率波动风险。
伴随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已趋成熟。依托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发展,打造未来竞争新优势,是助力企业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字化建设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并且数字化转型带来了生产模式和经营管理模式的变革,要求企业建立全新的组织架构和经营体系,这会和企业原本的生产经营模式相冲突,从而给企业带来经营风险。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采取合适的转型策略,密切关注数字技术的革新变化,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进行系统性规划,将数字化战略融入至企业生产运营的各个环节,从而提升企业管理效能,稳定内部运营环境,激发企业发展潜能。
随着公司国际化布局的加速,经营规模的逐步扩大,对公司业务管理和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相关领域关键人才的招聘和培养管理不能与公司相关业务同步发展。
针对上述风险,公司将基于各板块的业务发展需求,持续优化公司人员结构,提升高潜人员占比,关注核心人才储备,升级人才培养体系及人才培养机制,深入推进重要岗位人才梯队建设,以支撑公司战略和业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