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秒帧程刚:让音视频生产效率至少提高3倍
毫无疑问,音视频行业正在经历爆发式的增长。对于消费者,比起传统的文字/图片/动图,视频化内容的消费更具有吸引力。而在B端,很多企业和影视创意行业的工作中,音视频协同工作更加常见。
当远程办公成为今天的常态,过往的创作流程已经不能够满足需要,如何高效协同创作?成了绝大多数团队的共同难题。今天的创业主角分秒帧,就为云时代音视频生产提供协作平台,从2019年成立至今,3年时间已经服务了上百万用户,可见音视频协作平台的需求之大。
今天的《创业内幕》,我们将和中国领先的音视频生产协同平台【分秒帧】的创始人兼CEO程刚,以及GGV纪源资本投资经理任伯言Neal,一起深入探索音视频赛道的现状和未来。
大家好,我是分秒帧的创始人兼CEO程刚。我在进入互联网行业之前,曾在《中国青年报》工作了多年,做过记者、编辑,也拿过中国新闻奖。2010年,我离开了媒体,加入了腾讯,算是转型进入了互联网,当时负责腾讯微博的运营,应该算是中国第一批社会化媒体运营的开拓者。
2012年,我加入了搜狐,负责搜狐自媒体平台的搭建和运营。后来随着头条的快速崛起,搜狐新闻客户端转型做信息流和个性化资讯的推荐分发,所以我后来又去负责个性化资讯分发业务。2016年年初,我加入了WiFi,帮助它从0-1搭建了一套个性化资讯分发推荐的系统,包括把整个业务组建起来,让资讯个性化推荐成为了WiFi的主营业务。再之后机缘凑巧碰到了两个合伙人,然后就开始了分秒帧的创业。
其实您有这么多年的互联网+传媒的工作经验,如今又躬身入局音视频领域来创业,请问是怎样的契机,让您决定离开大厂,投入到一个陌生行业?
确实是机缘凑巧。2019年3月的某一天,我多年的好朋友裴东峰找我聊天,他也是我现在的合伙人之一。他创业的第一家公司叫蜂巢音悦,此公司是国内音视频领域的细分龙头,每年中国引进的好莱坞大片里,50%以上是在此公司进行中国区翻译和声音的制作。他找我聊天的一个核心问题是,他在这个行业做了10多年,找遍了国内外各种工具,试图解决他们在制作流程当中的问题,却发现找不到一款好用的工具。
我当时一听说这个,就觉得有点意思,然后他花了三个小时跟我讲这个行业的格局是啥样子,生产流程是啥样子,每个环节上都存在什么样的痛点/问题。聊下来之后,我当时就初步做了两个判断:第一,如果真如他所讲,那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这个方向上是一片蓝海;第二,虽然我还没有经过进一步调研,不了解这一个行业最大的痛点是什么,但是从他的描述来看,痛点显然无处不在。
正好他公司就在我家楼下,所以那一段时间,我一下班就去他的会议室坐,因为来来往往的全是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比如剪辑师、编导、导演、制片,甚至包括市场、商务、运营。来一个人,我就拉到会议室里开始做调研,大概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调研了几十个行业的用户,基本上验证了最初的两个判断。
第一,这个行业的确还在普遍用通用工具来解决它的生产和协作问题,比如传输和分发,还在大量用硬盘/U盘/百度网盘/邮箱,还在用Word/Excel/PPT/PDF,沟通在用微信/钉钉等通用工具。当然这样的通用工具,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能解决这一个行业的问题,但它毕竟不是一款专门服务于垂直行业的专用工具,所以实际上也带来了更多问题;
第二,我们得知这个行业最大的痛点是沟通协作。调研了这一些行业的用户以后,我把音视频的创作/制作过程抽象出来了,它是从一个最初的灵感/构思,通过多人协作,逐步变成一个可以视听的富媒体的过程。
因为它是创意行业,所以在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最难精准传达的就是主观想法。我们观察到,这个行业里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就是反复沟通,反复修改,反复确认,所以我们把最大痛点锚定在沟通协作上。在验证了最初两个判断以后,就觉得这个事可以干。创业缘起大概就是这样。
在没有分秒帧之前,音视频协同是怎么解决沟通问题的?这个行业到底有多大的机会?
其实我们持续不断在调研,到现在为止大概调研了2000多个不同角色的用户,我们会发现这个行业有一些特点:它是一个典型的单线程制作模式,即A做完把输出给到B,B做完又给到C。在这种传统的工作方式当中,会很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因为它是多角色协同,所以很容易无序和出错;二就是它的效率会比较低,成本会比较高。
在没有分秒帧之前,比如过去审片流程就是:剪辑师剪完片子上传到网盘,分享一个链接给导演,导演需要用电脑把片子从云下载到本地,一边看一边暂停,手动记录几分几秒几帧有什么问题,需要怎么修改。几十条意见记录下来以后,还要整理成一个Word/Excel文档,其中可能还要截图贴图备注,把修改意见反馈给剪辑师。剪辑师对照这个文档到工程文件上去做修改,修改完以后渲染合成。流程如此循环往复,要求相对高一点的片子可能会修改十几个版本甚至几十个版本,那这就是一件非常痛苦且耗时耗力的过程。但是使用了分秒帧以后,过去需要花费半天的工作量,现在可能一个小时多一点就能搞定。
我想跟大家分享几点我们的投资看法:第一,我们非常坚定地看好音视频行业的发展。之前的音视频发展和蓬勃,主要还是集中在消费者侧的需求,比如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以及B站等中视频,包括爱奇艺、腾讯视频等长视频,消费者已经充分认可了对于视频化内容的消费,而不是传统的文字/图片/动图。
第二,我们也看到音视频的内容载体,在很多企业的交流工作过程中也逐步出现了,包括企业的广告片逐渐取代了一些传统的图文海报,我们甚至发现现在企业里很多日常的沟通协作内容,也愿意用视频去替代现有一些文字。所以我们觉得在音视频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之下,让大家的工作流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这一定是一个巨大趋势。
第三,其实我们也看到海外有这样先进的生产力工具在出现,我们对标的一家国外公司叫Frame.io,去年以近13亿美金的价格被巨头Adobe收购。Frame.io大概在几年前就开始做基于云的视频协作,他们将它定义为“先进的音视频工作流”。如果你去看Adobe体系内的很多工具,PS现在逐渐在被Canva取代,它主要做的是平面设计;XD主要做的是UI设计,也逐渐被Figma或者像蓝湖所取代;音视频领域之前是Pr。所以我们觉得,像Adobe这些传统的、巨大繁琐的、要求门槛极高的工具,至少可以被更先进的工具补充甚至被取代,那么面对这么一个已经有巨头,但是空间巨大,且存量供给可被升级的市场,还是有巨大的发展红利和潜力的。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其实我在跟这些行业的用户聊过之后,了解到这个行业尤其是影视行业,很多从业者过去心底的一个梦想,就是先实现中国影视的工业化。因为对照好莱坞的整体工业化体系,中国的差距太大了。
实际上,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略微有点不太一样。因为我们已经进入了云时代,就没必要按部就班地先从一个工业化发育不完全的状态追赶到工业化,再进入云时代。因为无论从基础设施还是从整体环境上,我们已经完全具备了可以弯道超车的机会,我们可以一步进入云时代。我觉得这是摆在音视频科技方向的创业公司面前的一个机会,或者说是友商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很大机会。
因为分秒帧的产品属性,注定要处理大量素材,而素材放在云上就涉及到大量比如云服务器等采购成本。作为一家初创公司,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因为行业属性的不同,在云原生的不同业务模式和产品模式里面,分秒帧这样的产品在云消耗/用量上的确会比较大,在成本上的确对我们构成了一定压力。所以在财务上,我们现在有一些考虑和动作,也在从商业策略、产品策略、运营策略各个方面去想办法,在保证用户服务稳定性的性能基础上,尽可能去控制成本。
Neal你怎么看这个问题?这样一个初创公司其实要面临大量的算力要求,你是否觉得这对公司来讲是一个挑战?
的确,赛道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分秒帧作为一个音视频行业的生产协作平台,相比于其他协作工具,不管是对算力要求,还是服务器成本,都会更高一些,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是有解法的。
首先,分秒帧现在已有的 CTO所带领的技术团队,在很多音视频的上传、下载、编解码等很多细节的技术点上,通过算法的一些优化和迭代,是能够让它的服务器成本大大降低的。
其次,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考验初创公司的发展节奏,因为它必然是一个成本项。刚开始随着免费用户的大量涌入,包括活跃用户的持续使用,它就是一个成本项。在有固定成本的过程中,怎么去统筹发展速度和融资节奏?什么时间点该开启商业化?如果太早,会稀释掉用户对你的信心,换而言之,用户对你的依赖还没有建立;但如果过晚,可能也无法匹配投资人以及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所以总体而言,我觉得这个问题有两点解法:第一,团队自己要去做灵活的应对,要去做技术上的优化解决;另一方面也很考验团队在商业节奏上的把控。
我看了一下数据,分秒帧从2019年成立至今也就三年时间,已经服务了上百万用户,我想知道这中间您做对了什么事情?
其实我们也在复盘,现在回过头去看,从0-1的过程中,我觉得我们很幸运,有几件事情是做对了的:第一,我们选择了一个好的市场方向——音视频,这个市场规模足够大;第二,我们在正式获得天使轮之前,花了半年时间去做用户调研,基于用户调研和把握到的用户需求,我们做出了demo。当我们天使轮的钱到账以后,我们就正式开始做这件事情。其实我们产品上线年年初的疫情,大概花了两三个月,我们的web端和小程序就上线了。上线以后,我们一方面在找能启动的目标用户,同时我们惊喜地发现,大量行业的用户也在找我们这样的工具。毕竟疫情那么严重,大家不方便见面,对远程协作的需求也就井喷了。
接下来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是我们的钱花在什么地方。在前期,我们大部分预算花在了产研上,基于用户的反馈,我们快速地去迭代和优化我们的产品。所以从0-1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认为这几件事情比较重要。当然我们在复盘的过程当中,也会发现我们从0-1的过程当中,我们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我们的产品机制是一个基于协同关系链裂变的机制。因为要协同,用户就需要把同事、合作伙伴拉到项目组里来协同,基于分享出去的审阅链接,也会回流注册进来。
虽然我们是To B的SaaS,但是我们会发现,产品上线两年多,我们的注册用户就突破了100万,所以它是典型的PLG+强裂变+多角色复杂协同的业务模式。所以接下来我们开始探索商业化,也会基于我们从0-1当中最大的优势,去探索一些创新性的打法,包括销售打法,包括我们客户成功的打法。
我认为这个影响可以分两个阶段去讲。第一阶段是2020年的疫情,实际上我们在冷启动,找目标用户,目标用户也在找我们这样的工具,来解决疫情下的远程协作需求。其实从这个角度来讲,对我们是利好的,它重塑了一个工作流。
不幸的是,今年上半年我们进入了第二阶段。因为今年上半年的疫情,给整个市场包括音视频市场,以及音视频行业的用户/客户还有他们的客户,都带来很大的影响。很多客户都削减了在营销投放上的预算,那么连带影响下就削弱了我们客户的付费能力,这种情况下它对整个市场包括这个行业影响是很大的。
但是从另外一面来看,我认为反而是个机会。首先对那些有先进思维方式、先进理念的客户来讲就是机会,因为在整个客户预算收缩、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就要求市场上的主体,能够发现可能的增长机会在什么地方,也需要通过重新构建工作流程,去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去抓住市场上所剩不多的增长机会。只有先进的组织、先进的公司和团队才能把握得住这种机会。对我们来讲同理,我们就是要去服务这样的先进公司和先进组织。我们现在的slogan就是:把先进创作方式带给你的团队。
其实我最近也看到产品还在不断迭代,而且前两天有个很重要的消息,说分秒帧要收费了。从免费软件到宣布收费,您觉得用户有什么断崖式下降吗?
我们有100万的注册用户,在开始收费以后,有一些用户流失是在我们的预期范围内的。实际上在我的理解里面,商业化收费是一把筛子,我们需要把非分秒帧目标客群的用户,把一部分薅羊毛的用户过滤掉,而收费和相应的权益限制,就是一个比较好用的工具。因为我们创业公司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我们需要把我们有限的资源,聚焦/专注到真正对协同有强需求的分秒帧目标客群。
我觉得现在整个SaaS行业确实遇到了一些挑战,我觉得这个挑战可以分为两点:
第一点,中国之前的SaaS投资其实是借鉴美国市场的经验,包括很多公司估值对标的逻辑,也是看美国这些云服务包括SaaS厂商的估值,但这个事情在过去半年发生了巨变,所以我们的全球管理合伙人Jixun也在一直强调估值体系的重塑;
第二点,从业务基本面的角度来看也会遇到挑战。全球范围的人才危机,包括通胀,包括很多大型企业、中型企业都在裁人,所以势必在IT的预算和支出上有所缩减。
总体而言,我觉得一个是估值体系的变化,一个是基本面的变化,这也就要求我们的创业者包括我们投资人,在判断很多创业项目时的视角也会发生变化。比如说我们现在也在学习美国a16z推出的一个指标叫做Burn Multiple,就是公司的烧钱指标,这个数字的衡量,是用你过去一年所花费的运营现金流出,除以过去一年你的净ARR(年度经常性收入)增长。
如果这个数字>1,也就意味着你可能增长了一块钱的ARR,但你花了超过一块钱,那我们就认为效率是偏低的;但如果这个公司比较成熟,成本控制比较好,这个数字<1,那它就是一个良性的有机增长。当然这个指标在不同行业包括不同发展阶段,其实都有区别,但对于一个成熟公司而言,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衡量运营能力的指标。
其实分秒帧在海外有一家对标公司叫Frame.io,近期被收购了,那我们就来开开脑洞:假如有一天,百度/腾讯/抖音来收购分秒帧,比如5个亿卖了,您会接受收购方案吗?
说实话,过去我和我的两位合伙人,很少讨论我们会不会有一天被收购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我们都还是很坚定地表示要独立发展。我们将来有一天要去看IPO甚至在IPO以后,我们还要长期持续地为这个行业创造价值。
第一,我觉得跟我们的初心有关。我自己是这样,我也相信多数勇于探索商业模式的公司的founder和CEO,在初心里面都有一个利他心理存在。我特别想做一件事情,为这个社会、为某个行业去创造价值,这一点特别能给我带来满足感。
第二,你的发展路径是什么样,你未来面临的空间是怎么样,你要独立发展就得有足够空间。其实从这个方面来看,我把Frame.io定义为阶段性的竞品,因为美国人做工具的特点是专注在一个点上,做得很深很精;但是我们基于对中国本土用户的调研,发现这些用户真正需要的,是一款能够满足音视频全流程生产协同的一站式工具。所以我们的战略定位和Frame.io的定位,就决定了我们面对的市场规模和我们面对的用户群体不一样。如果我们能把这件事情做成,其实我们未来的可能性是远大于Frame.io的。
其实我们现在还在正常招人,第一是增长的岗位,第二是销售岗位,第三是我们的数据分析岗位,这几个岗位相对迫切一点。
欢迎听友们积极地在各大招聘网站上去搜索“分秒帧”,公司在北京,欢迎各位加入这家好的公司。最后还是个常规问题,对您人生影响最大的一本书/一部剧是什么?
我推荐稻盛和夫先生的《活法》。这本书告诉了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叫“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工作要想做出成绩,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心态和态度,基于这个好的心态和态度,就能够形成可持续的自我驱动力。
- 上一篇: 人社部职称重大改革!2023年评审新政策
- 下一篇: 化工新材料发展的机遇与挑战